找到相关内容6949篇,用时132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月溪法师讲大乘八宗修法(1)

    修行的道理,用一念破无始无明,见佛性为证悟。   (一)明心见性证悟后,生法身净土与持名念佛生报身净土之分别:自古及今,悟道的人,十方诸佛,当下见自性,自性遍满十方净土,自性遍满虚空,净土亦遍满虚空...

    月溪法师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8/09392289257.html
  • 月溪法师讲禅宗修法(3)

    净心染,乃脑筋作用,与净土无关也,真正之净土,乃不变不易,无垢无净者,即常寂光净土,诸佛法身是也,若能顿证真如,当下便生常寂光净土,与诸佛同一法身,则永超三界轮回生死,觅心觅土,了不可得,尚何净秽之...用脑筋测度,当下就可以看见,通通都可以告知你的,惟有佛法大乘的明心见性,只能告诉你修的路子,要你自己去修到明心见性,然后你才知道的,你没有明心见性,我将佛性告知你,你也不知道的,一定要明心见性才知道的,...

    月溪法师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8/09392389258.html
  • 人间佛教,薪火相传

    ,于是不知不觉为他人分忧解劳,时空就不知不觉地在这样分忧解劳的利他心行之中流逝。这样的菩萨,怎么可能担忧他什么时候证果?因为他所有的专注力,都放在当下苦难众生的每一事缘上,而他的择法能力,也展现在他...

    昭慧法师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8/11350189873.html
  • 略谈十六种观想的修法

    法地去忆想,你观想成功就得天眼,此时在你的心地中就会十分清楚、明白地显现出来。   观想成功了,你就会看见阿弥陀佛的真身,当下就可见到十方一切诸佛的庄严身相。因为诸佛之法身同体,一即一切,故观一佛就...

    不详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9/23144590483.html
  • 袁了凡佛学思想析论

    上策:“最上治心,当下清净; 才动即觉,觉之即无。苟未能然,须明理以遣之;又未能然,须随事以禁之。以上事而兼行 下功,未为失策;执下而昧上,则拙矣!”④   《积善之方》篇视“积善”为转变命运之...

    任宜敏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9/08453990567.html
  • 谈心的秘密--星云法师

    能成佛呢?我且问你:牛拉牛车不走,你是打牛呢?还是打车呢?”马祖听了之后,当下豁然开悟:真正的禅坐不在形体的枯坐,而在心地上用功夫,“坐破蒲团不用功,何时及第悟心空?&...

    星云法师

    论坛精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9/20334191038.html
  • 互动中的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

    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天堂地狱轮回报应说,并在中土产生了极其广泛而深远的影响。但值得强调的是,中国化的佛教各宗派,特别是禅宗,并不强调这一套理论,它更强调的是当下解脱和顿悟成佛的思想。   佛教与道教的...

    成建华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0/09020291529.html
  • 《楞严经》研究

    妖由人兴,遇难是真,求证是假。心被物转,即是众生,心能转物,即同如来。回光返照,即在当下一念,众生如来,如掌翻覆。修而无修,证而无证。故阿难是禅宗心印第二祖。   正是∶   横看成岭侧成峰,远近高低...

    曾琦云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0/09022091575.html
  • 世番唐瓦·德唐夏茸活佛传记

    众人一看都很担心着急地和佛父一起来到前世“罗上师”院内的‘吉祥天女护法殿’前,祈求发誓再也不反悔了,当下上师马上清醒过来又能说又能笑的。这样折腾了好几次都是同样的结果。   在上师刚会说话时,每日求...

    不详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0/09043791593.html
  • 名岂寒山得,诗曾张继留

    深明大义而捐赠也未可知。我一听,自是十分高兴,二人当下就约定翌日同往……   谈讲之中,我们见花篮楼已经倾斜,问说为何不加修葺?他们说,那里有那么多力量,但是不修吧,又怕危险,正在为难呢!我和胡觉民当然...

    林公武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0/09044391606.html